【百岁贝聿铭:伟大的建筑要穿透时间】 贝聿铭

今年4月26日,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迎来了百岁生日。这位老人身上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他受东方传统儒家教育,又以西方建筑理念成名;他用中西合璧的世界观,光影与几何的完美结合,为世界留下了不朽的建筑艺术品,并藉此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
  他身上并存着两个世界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祖辈为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时光,还接受了正统儒家教育,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他的身上。中学时,贝聿铭的父亲带着全家到了上海。在那里,他看到西方新建筑风格的萌芽,这让他萌生了成为建筑师的梦想。
  1935年,贝聿铭去美国求学,这时他特立独行的品质开始展现出来。他先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可学校老旧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他转入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他又读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并留校任教。
  不久后,他又觉得学校环境不够自由,学不到更多东西,于是弃教从商,跟随美国富商柴根道夫投身美国商业地产,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1960年,43岁的贝聿铭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从此,贝聿铭以他的建筑设计为桥梁,连接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他身上同时并存着两个世界,也同时被两个世界所需要。建筑上,东方园林的和谐婉约与西方建筑的大胆张扬相得益彰;文化上,东方倾向内心和直觉的诗化哲学和西方理性实证的应用精神也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整合。
  用作品打动世界
  贝聿铭曾说过一句话,大意为:做建筑不能赶流行。伟大的建筑不仅仅要穿透空间,更重要的是穿透时间。卢浮宫改造工程,就是这样一座成功穿透时间的伟大建筑,它也是贝聿铭最负盛名也争议最多的作品。
  1981年5月,当时还不是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去美国访问。他听朋友说,你不是想改造巴黎吗?建议你看看贝聿铭的作品。密特朗看后,深深地认同他的建筑风格。
  密特朗当选总统后,曾和贝聿铭有过一次历史性见面。对于卢浮宫改造,贝聿铭说了很多想法。他特别强调“光线”的作用:地面上需要一个透明的玻璃覆盖物,这样可以利用光线,让地下室显得也很明亮。密特朗很满意他的设计。
  可等到金字塔方案一公布,却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体称其“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名人和专家们说的话太难听,以至于把贝聿铭的翻译都气哭了。
  后来政府想了个办法,做了一个1:1比例的模型,放在广场上。模型做出来之后,反对声一下子小了——事实上,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和周围建筑的比例相当和谐,而且相当简约。于是,方案被正式批准。
  金字塔对于玻璃的要求非常高,要求透過玻璃看卢浮宫不能有任何变形。法国工程师认为根本找不到这种材料,可贝聿铭在无数次实验后找到了一款德国人用在喷气式飞机上的玻璃,完全符合他的要求。
  1989年,工程如期完成,玻璃金字塔成了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没有金字塔的卢浮宫是什么样子了。现在,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蓬皮杜中心一样,成为了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贝聿铭的建筑总是能够与所在地点完美融合、交相辉映,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建筑学知识,还在于他对于世界各地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设计美国大气研究中心时,为了获得灵感,贝聿铭走出事务所,在山野之中日夜宿营,体验崇山峻岭和灿烂星河。他甚至深入岩穴生活的印地安人遗址,发现以山岩砌筑的塔形建筑物丝毫没有在群山面前的渺小感。于是有感而作,就地取材,最终建成了与辽阔的大山背景浑然一体的雄伟建筑。
  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落成典礼上,贝聿铭说:“我只是个建筑师,但这座建筑对我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宗教、另一个文化。” 为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遍访西班牙、印度、叙利亚、突尼斯和埃及等地,并深入阅读了诸多伊斯兰经典。他一眼看穿了伊斯兰建筑的魅力和精髓——“阳光之下就是奇迹,你不要多余的东西。” 那源于他对一种文化、一个世界的全面深入了解,正如他所讲的那样,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贝聿铭主持设计过政府大楼、大使馆、博物馆、音乐厅、办公楼和酒店等众多种类的建筑,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其中许多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他一生得奖无数,并于1983年取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但他并没有展示这些荣誉,“因为建筑就在那里,那就是最好的展示。”
  贝聿铭访谈录
  问:您认为建筑师设计时的着力重点是什么呢?
  贝聿铭:结构是建筑中永存的因素,我认为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
  问:许多建筑师沉迷于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您怎么看?
  贝聿铭:的确如此,但我认为设计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约束,我感到没有固定的风格给了我更大的设计自由。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
  问:您的设计作品中,有很多是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项目,为什么这样看重它们呢?
  贝聿铭: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从博物馆的建造中,我总能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在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问:您觉得东西方文化和建筑理念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贝聿铭:如果你对人类情感的历史——那也正是建筑史的本质——进行思考,你会注意到,最为硕果累累的想象力的发展,总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时发生。由于我生命中的对立面逐渐获得一种互补性,我在这些方面感觉到了发展。这好比是播种和收割,你种下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你永远不会搞得很清楚,你也许会忘记你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就开花了,而且是由截然不同的环境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