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含义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卫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作为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内经》认为,养生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藉以维护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经》中关于养生的内容十分丰富,而顺应自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即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来调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的重要养生法则。一年四季之中,春夏为阳,主生主长;秋冬为阴,主收主藏,它是对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高度概括。
  春夏如何养阳,秋冬如何养阴?《四气调神大论》作了具体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思是说,春季三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的生气都在发动,万物因之而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当入夜即卧,早睡早起,到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缓形体,以使精神意志舒畅活泼。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盛)秀,使气得泄。”夏天三个月是万物生长最为茂盛秀美的季节,此时天地的阴阳之气相交,植物都开花结果。这时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不要厌恶夏日昼长,要使情志舒畅而不发怒,使精神飽满而容色秀丽,人体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极),地气以明(萌),早卧早起,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天三个月是万物形态成熟平定的季节,此时自然界阳气已经达到极度,阴气开始萌生。这时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使神志安定宁静,以便使秋天的肃杀之气得到缓和,收敛神气,使之与秋收的气象相适应;不要使神志外驰,要使肺气保持清肃。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天三个月是万物潜藏的季节,此时水结冰,地冻裂,阳气固密,不宜烦忧。这时人们应当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待日光的照耀,应御避寒冷,就取温暖,不要使皮肤腠理开泄而过度出汗,以免使阳气夺失。
  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还强调了平和的心态的重要性,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乃安静之意,虚无是指不存杂念。恬淡虚无,是指思想清静,没有杂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持精气和神气的内守,保持健康无病。
  >>链接
  几款养生食疗方
  (1)黑木耳、山药、百合、枸杞子各等份,开水泡发后,加大蒜泥、芝麻油、米醋适量,凉拌,晚餐时食一盘,可防心血管病变。高血压者可加芹菜,脾胃虚可加大枣泥。
  (2)黑木耳、银耳各15克,泡发后去蒂,撕碎后放入碗中,然后加冰糖、枸杞子各20克及适量清水,上锅蒸30分钟,取出后放凉,调入蜂蜜20克,早晚服用。适用于各种高血压病伴有动脉硬化、眼底出血患者。
  (3)荸荠、海带、玉米须各适量,水煎后代茶饮,有降压作用。
  (4)薏苡仁、山药、大枣、红豆、枸杞各适量,加糯米煮粥,功效健脾除湿温肾,适合冬春季服用;薏苡仁、山药、莲子、枸杞、芡实、绿豆、百合、大枣各适量,加糯米煮粥,功效健脾清暑、祛湿补肾,适合夏秋季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