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朗读】《为爱朗读》

我们常常会叹息现代人只看手机、平板、电视,而不怎么爱看书。可再想想,好像还是有些人保持着看书的习惯的。但读书,读出声音来,用心地读出来,有人还会静静地倾听,这种场景似乎就很难见到了。当然,这种场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能见到的。如果,你拥有一个有朗读氛围的家庭,那简直是太幸运了!
  为什么非要强调朗读?说说我的学生和我的儿子的情况吧。在这届学生一年级一入学的时候,我每天给他们读一本绘本。我觉得那是学生最安静最凝神最有秩序的时候。我读绘本时也会看他们或惊讶、或欢喜、或疑问、或难过的表情,我知道文字中饱含的爱、有趣和美都会慢慢地流淌进他们小小的心灵。我们因为有了共同读书的经历,也拥有了共同的体会、共同的语言。老师的一些教育的话也可以通过读故事传递给学生,更生动更易于被他们接受。至少,这些正能量应该在学生心态放松,心境平和的情况下输送给他们,而不是在他们犯了错误后,声色俱厉地“砸”给他们,那样的话他们可能只会记得老师生气的情绪,留下的只是害怕,至于怎样是向善的怎样才是美好的,他们恐怕就无从体会。
  我记得读《小黑鱼》的时候,故事结束后,好多学生都觉得小黑鱼真了不起啊。他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小黑鱼的喜爱和敬佩,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而这个效果,只有在大家一起听完故事后,才会有这种共鸣,或是碰撞。用朗读给学生创造一个共同的“场”,这个朗读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轮流读给大家听,让读的人更爱读,听的人更爱听,当然这个读者和听众是可以经常互换身份的。
  能读到孩子心里去,这是朗读的魅力!我的儿子常常会要求我读故事。其实像《花婆婆》《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些故事他自己也可以独立地读下来,可他依然会请我读给他听,似乎是百听不厌。一次,在图书馆里,一个小女孩的妈妈给孩子读故事读到不耐烦,那个小女孩带着哭腔还是要妈妈读给她听。儿子听到后,小声地问我:“妈妈,我可以读给小妹妹听吗?”我说当然可以,但要征求小妹妹的意见。沟通后,儿子开始读起来。我认为读得很好,有他自己的理解,也有一些我读的语气和感觉在里面。我们几个一起安静地听他读,那一刻,我觉得孩子成长得很快。但这种成长必须是他在听了很多很多后,慢慢地积淀下来的一种对于文字的热爱,对于故事的理解,对于语气的把握……还有,对于人们口耳交流的一种偏爱。
  再说最近诗词大会的热潮席卷全国,大家都热捧背诵古诗词,又有一种声音说不要太功利,热爱就好了,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一样喜欢诗词大会的儿子,开始热衷于和我玩“飞花令”,而且不经意地背下了《蜀道难》和《岳阳楼记》,孩子的爸爸很意外,说字还认不全是怎么背下来的?而且抑扬顿挫还挺像那么回事。是的,是他听别人读,听着听着,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就有了自己眼前的画面,就有了语音的记忆。开始是听别人读,渐渐地,就要尝试自己读,读的时候不认识的字也就顺下来了。不理解的字词当然也是有的,但是并不妨碍他的记忆,也不妨碍他对整首作品的整体感知,相信久而久之,好的语感就会在这种听读的过程中形成。
  朗读的重要当然也不是才被我们意识到,好些年前看《朗读手册》,作者就说:“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而且,我认为也是门槛最低,投入最少,最易于操作,却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甚至完全不需要强调什么技巧,也不需要读得多有水平,只要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地读起来就好了。
  想想吧,在一个明媚的春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我们手执一本书,用心地读,那些书中的字句会在家人心里慢慢舒展,这种爱的朗读氛围会让孩子的童年更加美妙。抑或一個小雨淅沥的夏夜,一个落叶的秋日,一个飞雪的寒冬……我们和孩子一起朗读,慢慢沉积好的文字、好的故事、好的感受、好的记忆,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啊!
  那么,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你愿意为爱朗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