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聆谱音:彩云之南音乐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境内山峦纵横,河流众多,地形起伏巨大,垂直变化明显。云南各少数民族就形成或居于高山之上,或分布于河谷之中,或居于山间盆地、坝区之内,相应地呈立体状分布。
  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为求生存、求发展,有着强烈的氏族观念与家族观念。与此适应,本地区的彝族、纳西族、白族、怒族、哈尼族、羌族、苗族、佤族、傈僳族、普米族、拉祜族、独龙族、景颇族、基诺族、布朗族等都流传和遗存有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这些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即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既可区分辈分,又易于记忆,朗朗上口,便于口传。
  少数民族各家族的口传家谱即世系传承,主要是由各家族的宗教祭司(彝族称“毕摩”,哈尼族称“摩批”,纳西族称“东巴”等)来完成的,祭司是各民族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应邀参加各种礼仪祭祀活动,穿戴法衣,诵读各种经文,其中《颂祖先经》就是诵读各家族的世系传承,也就是该家族的口传家谱。
  少数民族的口传家谱等原始形态的家谱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搜集、整理少数民族中包括口传家谱等原始形态的家谱珍宝,上海图書馆课题组于2016年11月中旬,赴云南昆明、楚雄、大理、丽江等地,重点调研口传家谱的遗存和流传情况。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据2010年统计,达8714393人。彝族的文字家谱数量也较多,据上海图书馆课题组最新统计,仅次于满族,达1473种,在少数民族中占第二位,彝族的这些文字家谱绝大部分是口传家谱的记载。
  2016年11月18日上午,上海图书馆课题组成员前往位于楚雄的彝族文化研究院进行采访。彝族文化研究院是1982年创建的专门从事彝文研究的学术机构,首任院长为著名民族学专家刘尧汉先生。30余年来,彝文研究成果累累。
  根据我们的采访要求,院领导安排了几位在院内工作的毕摩向我们介绍彝族文化、彝族家谱的有关情况。
  毕摩是彝族宗教祭司和高级知识分子,为彝族文化的承继者和传播者,经常应邀参加彝族各种类型的礼仪活动,穿法衣,行法事,朗读各种经文,传承内容丰富的彝族文化。
  座谈会上,何定安毕摩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文化简况,他边讲边唱了起来。
  鲁成龙系彝族“罗罗颇”毕摩,为楚雄市树苴乡依齐嫫鲁氏第十三代毕摩,他向我们介绍了滇东、滇西地区彝族文化简况,也边讲边唱了起来。
  普珍研究员则向我们介绍了滇南地区彝族文化简况,她的父亲普开文是位离休干部,又是族长,他带领普氏族人,按新时代的方式,编修了用汉字书写的《普氏族谱》。
  在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文献库房,研究人员欧丽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收藏的彝文原件,计1500余件,其中属于国家二级文物的有6件,国家三级文物的有34件。
  11月18日下午5时,鲁成龙毕摩还在自己开设的酒店门前草地上,内穿黑衣,外披毛皮斗篷,头戴法笠,手持法铃、法器,念念有词地为我们诵读经书。
  鲁成龙毕摩首先按铺在地上的经文,朗诵了一段《祭祖师经》。接着,鲁成龙非常流利地背诵了自己家族的连名家谱,即楚雄市树苴乡依齐嫫鲁氏宗族《家堂祖师经》。其口传谱系为:
  阿皮玛罗-玛罗多伽-多伽捏武-捏武果租-果租睦奴-睦奴那列-那列嘎波-嘎波呢嗯——呢嗯改波-改波阿迭-阿迭朴布-朴布拉图-拉图利撒-利撒阿普-阿普塞玑-塞玑罗柯-罗柯比莫-比莫母哉-母哉窝黑-阿海洒纪-洒纪迭-阿纪迭-喀阿克-阿克塔-塔麦略-麦略期-期罗遮-罗遮第-第墨呐-墨呐多-多者能-者能娘-娘峨眉-峨眉树-树铺哩-哩罗玛-罗玛迭-迭阿呐-阿呐兔-兔依伽-依伽奔-奔把腊-把腊谢-谢呙背-呙背提-提纹呢-纹呢嘎……
  共61代,鲁成龙为第62代。
  鲁成龙毕摩抑扬顿挫地背诵自己家族的连名家谱,赢得了我们一片掌声。
  11月20日上午,我们造访了丽江市玉龙县图书馆。该馆专门设立了东巴文献陈列室,共收藏纳西族书写的象形文字文献3000多件,是中国收藏东巴文献最多的单位。李瑞山馆长在东巴文献陈列室向我们介绍了这些文献的来历和整理情况。
  应我们要求,李瑞山馆长还将纳西族的毕摩和国伟请到了馆里,纳西族称他东巴,也被称为“智者”“活佛”,是纳西族的祭司和高级知识分子。和国伟今年66岁,他是40多岁时从表哥那里学习背诵各种经文而成为纳西族东巴的。和国伟讲,在玉龙县十多万纳西族人中,约有十个“东巴”,他每年参加各种祭祀礼仪活动达二三十场。
  在东巴文献陈列室,和国伟穿上法衣,为我们背诵了一段《颂师经》。据和讲,《颂师经》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能随意更改。
  紧接着,我们驱车来到了和国伟的家里。他家里客厅的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他本人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色彩鲜艳,充分显示了纳西族的书画艺术特色。
  和国伟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纳西族各种礼仪场合吟诵的诸多经本。我们直奔主题,请和国伟在自己家里吟诵本家族的口传连名家谱。和国伟吟诵本家族的口传连名家谱共18代:
  尤老板读-板读板社-板社久吾-纳子兰-阿民次塔-阿民音勒-今土割补-伟刷伟高-伟高不苴-不苴伟日-伟日伟毛-伟毛伟楚-伟楚伟冒-伟冒伟高-伟高伟志-伟志伟安-伟安伟和-和国伟
  和国伟滚瓜烂熟背诵自己家族的谱系,他对纳西民族文化的执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分别时,他还为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姓名一一注上纳西族的象形文字。
  11月22日上午,我们访问了位于丽江黑龙潭公园内的东巴文化研究院。当我们表明调研意向时,李德静院长说:近几天研究院正对一位纳西摩梭经师阿公塔进行采访,整理摩梭经文。于是当场就请这位摩梭经师来到会议室。
  摩梭人阿公塔,丽江宁蒗县拉伯乡加泽村委会油米村人,44岁。他首先依照放在桌面上的经文,朗读了《纳西摩梭石、阿、杨姓祭祖先经》,该经书介绍了石、阿、杨三姓从宁蒗县迁徙拉伯乡再迁永宁乡的经过,以告诉石、阿、杨姓的子孙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不忘先祖。
  应我们要求,阿公塔又背诵了油米村自己家族阿氏的世系:
  尤玛若-古玛应里-贡布-督基扎史-肯若里-督基茨里-布若-阿公塔
  到阿公塔是第8代。
  11月23日中午,在前往泸沽湖女儿国途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与宁蒗县文管局、图书馆的领导共进午餐。席间,谈到了少数民族口传家谱等问题,在座的县文管局局长张达峰脱口而说:我家也有口传连名家譜。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抓住机遇,请张达峰在宁蒗县图书馆阅览室介绍自己家族的连名口传家谱。
  张达峰说,他家是属于大小凉山的黑彝,姓瓦扎,他的彝名叫瓦扎马加,解放初,瓦扎改为张姓,于是他起了个汉文姓名张达峰。瓦扎家族有70多代,他能背诵18代,说着,就流畅地背诵起来。
  张达峰背诵自己家族的18代连名家谱是:
  瓦扎阿霍-阿霍俄足-俄足甘此-甘此阿醋-阿醋井都-井都阿成-阿成比你-比你思顶-思顶阿紫-阿紫工你-工你阿史-阿史伍都-伍都乌多-乌多拉玛-拉玛子迁-子迁伟农-伟农马加-马加子恩
  其中,17代“伟农马加”是张达峰本人,第18代“马加子恩”是他的儿子。
  张达峰说:自己从四五岁开始就学习背诵本家族的世系,凉山彝族男子都将背诵本族系谱作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认为具备了这个条件就能在社会中获得许多方便。只要他会背家谱,就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走遍天下都不怕,彝族人相信,祖宗会庇佑他”。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走遍氏族(家支)的地方,可以不带干粮,依靠氏族谱系,三代都平安。”口传家谱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口传家谱是云南地区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的原始形态家谱,是中国家谱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当今却濒临失传的危险。
  以专事吟诵口传家谱的祭司而言,近几十年来,祭司越来越少。宗教祭司一般是世袭的,即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目前继续从事祭司活动的多已进入耄耋之年,都为难以在子孙中培养接班人忧心忡忡。鲁成龙毕摩对我们说,他现在年事已高,想传给儿子,但儿子在外面工作,不愿继承毕摩工作,鲁成龙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四五岁的孙子身上。纳西东巴和国伟也有同样的忧虑。
  千百年来,彝族的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背诵自己家族的世系,但近些年来,彝族儿童喜欢玩的是手机游戏,背诵口传家谱也明显没有老一辈人那样积极了。张达峰担忧:彝族从小背诵本家族世系的习俗可能要失传了。
  面对少数民族家谱传承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上海图书馆少数民族家谱课题组,拟在前阶段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家谱目录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家谱进行深度的抢救和开发。由于文字难以著录或难以完整著录少数民族的口传家谱,面对这些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原始形态家谱,课题组准备采取大协作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寨村落,精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口传家谱等原始形态家谱,摄以录像,拍以照片,编成著作,从而将少数民族流传、保存至今的极其生动形象、极其珍贵的原始形态家谱,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抢救保存下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