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住得离美丽中文很近的人吗】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走进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听她带着学生们赏析古诗。讲白居易的《池鹤》时,她让大家揣摩这两句诗的含义:“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是赞美丹顶鹤不低头、不媚俗的精神,有人说是表达作者孤芳自赏的情怀。教师总结道:“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没了。居然。“看下一首诗”,她说。
  我为白居易一恸。我为该教师一恸。我为孩子们一恸。
  我敢说,当白居易写出“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这两句绮丽精工、犹如神助的诗句时,他定然万分得意。我甚至想,如果让诗人在临终前盘点他的一世佳句,他定然不舍丢掉这两句傲煞群伦的诗。休说是作者,千载之下,隔了漫漫时空,当我们将今天的自己摆放到这杯醇醪面前,不也是未尝饮、先已醉了吗?当师生在书山苦攀、在题海苦泅,不期然撞上这样的句子,理应是焦渴逢甘冽、雪地遇篝火般地额手称庆呀!——来,让我们将心灵最温柔的一隅交付这两句诗,任那鸟中极品丹顶鹤款款走近,它那么“仙”,你自然可以仿效了古人的叫法,唤它“仙鹤”。诗人说,仙鹤低头的时候,会担心头顶的朱砂掉落;晒翅的时候,会害怕太阳晒化了白雪般的翅膀。一个“乍”字,写尽了仙鹤低头瞬间的微妙错觉;一个“常”字则绘尽了仙鹤顾惜白羽的自护心态。这只鹤,为美而生,为美而活。它的“恐”与“疑”,无不是在为自我的姿容动着可爱的小心眼。它顶上那一点天赐的朱砂,那么娇俏,那么招眼,所以它才会在低头的刹那生出无谓的担忧;它那为飞舞而生的双翼,玉娇雪宠,不染纤尘,所以它才会在晾翅的时刻生出多余的顾虑。你看你看,这分明是一只高度自赏、自怜的仙鹤呀!不过,它的丹砂顶与白雪翅不就该是拿来自赏、自怜的吗?我固执地以为,这只鹤带给我们的审美快感与精神教化,不亚于一本教科书。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会、不肯也不甘纯粹地从“美”的角度来欣赏一个句子、一首诗了呢?我们欣然让自己染上了“政治病”,面对古人笔下的任何一个句子,我们都试图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出个所以然来,仿佛不这样做就不够厚重、不够深远、不够唬人。面对一个神姿仙态的句子,我们粗鲁地用一个臭烘烘的解读就胡乱把它打发掉了。
  ——今天,“文盲”确实不多见了,但“美盲”遍地都是。
  再以作文教学为例,我发现,越是平庸的语文教师,越是挖空心思地为学生总结“写作套路”,我称其为“呕心沥血地误人子弟”,他千辛万苦地弄出一个“作文模式”,责令所有学生都照着这个“模式”寫,结果,他得意地收获了一批臭不可闻的八股文,还美其名曰学生写作都已“入门”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不妨想想看:汽车教练会开车,游泳教练会游泳,偏偏“作文教练”不会作文!正是因为写作的“门外汉”在教写作,所以才闹出“丢了金子捡沙子”的笑话。对于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说得极透辟:“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我固执地认为,在一名语文教师身上,“经师”的成分也就占到30%,“人师”的成分则应占到70%。语文教师,是给一个孩子建造“精神故园”的,他的精神趣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趣味。我在《好课如塔》中写到了我眼中优秀语文教师的“七度”:灵魂纯粹度,精神灿烂度,智慧丰厚度,品性宽宥度,情怀浪漫度,领悟敏锐度,视界开阔度。
  不迷恋在书中与群贤对话却奢谈课文分析,不迷恋在纸上与自我对话却奢谈作文指导,这样的老师,不闹笑话才怪!
  [怦然心动]
  汉字,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它自身也是一套美学符号,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要走近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走近美丽的中文。文章里的例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怪现象,教育者直接跨过了文字的美感而言其他,所以作者才说,“文盲”不多见,“美盲”遍地是。想想诗人们曾为推敲而来的某个字而欢欣雀跃、万分得意的情景,再看看我们赏析诗歌时囫囵吞枣的模样,美丽中文多么轻易地被我们抛弃和践踏了。美感和品性情怀有关,和趣味视野有关,也和智慧领悟有关,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儿,但也是每一个人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