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偏见的爱_影视剧里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偏见

小院昨夜起東风时,几家邻居就开始把餐桌搬到院子里了,虽是寻常百姓,淡食素汤,谈笑却常关风雅,比如说,“杨排风就是个天波府里的烧火丫头,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啊。”对门的那位阿姨,认字不多,杨门女将里的人物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她的知识哪来的?戏院里看来的。
  那时候,没有电视,戏院就是娱乐中心,戏院里上演的戏码,影响着小城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少年的我,就是在众人的热情言谈里知道了寇准背靴、杨排风率军征西,眼前迷离地想见当年那些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敌血飞溅石榴裙的巾帼英雄。
  有了电视,影视作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以更便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我现在较少看电视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电视剧里的女性形象看着容易撮火,特别是前些年热播的那些家庭伦理剧,偶尔瞥上那么几眼,就见婆媳大战,丈母娘和婆婆互撕,小媳妇一肚子鬼怪心眼,把男人逼得抓狂。依我有限的观影视剧的经验看,被塑造在影视剧中的女人,或混沌不开,琐琐碎碎,一地鸡毛;或贤妻良母,老实朴素,讷言木行;精明能干的又有点狐媚子,就算是教授、法官、干部,也往往会在关键时刻拎不清轻重,识不了大局。优秀的女性形象不能说没有,少。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形象集纳了对女性的偏见,而且,几十年来鲜少改变,在人们闲聊喝茶中,不知不觉浸入意识,形成认知,把歧视女性的观念复制、复制,一代又一代。
  我们知道,男女平等,在法律条文上好实现,我们早就在宪法中写明了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又有基本国策在那儿立着。但是,现实的改变却步履蹒跚,为什么,因为重要的是文化的基因太难改变。这个文化说来广泛,包括习俗、民风,也包括一些制度,比如男婚女嫁、子随父姓,文学创作、影视作品自然也在其中,而且,艺术作品因为有感染力,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更加特殊的作用。
  要说影视剧的编剧、导演是有意贬低女性,或许过于武断。他们可能是无意识之中如此落笔,原因不外乎,一个,他们也是红尘中人,传统观念不会故意绕过他们,他们的思想意识里就是这么看待女性的;再一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中,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的确实是男的比女的多,家务活儿确实是女的承担得多,确实是女处长再能干不赶快结婚也是大问题。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屏幕或银幕上的女性形象,很多被污名、被标签化。
  有一位叫奇麻曼达·阿迪契的尼日利亚籍女士做过一个叫“单一故事危险性”的演讲,主要的意思是说,我们被灌输的一直都是单一的故事,这样单一的故事非常危险,因为它指定了一个单向的认知,如果反复灌输,最终公众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如果将一群人一遍又一遍地呈现为一个事物,时间久了,他们就真的变成了那个事物。阿迪契还引用了一位诗人的话:“如果你想剥夺一群人的权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讲述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
  关于女人,我们是不是也被灌输了单一的故事。把女性置于一种既定的印象中来表现,写再多的作品,也是单一的故事,它一样是危险的。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比男性低,甚至女孩子们的成绩还更好,但为什么最终还是男性的事业成就更大;现在经济发展了,为什么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社会文明进步了,而性别平等观念却依然蹉跎逶迤?文化中对女性各种各样的钳制和制约,通过方方面面撕扯着她们束缚着她们,而那些观念从哪儿来的?遍布所有信息之中,充满我们的呼吸和视野,我们浸染其间,习焉不察。
  可是还有许多动人的女人的故事没有讲述出来,并不是说一定要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女人,就算是普通人的生活,用不同的目光去注视,不同的方式去讲述,也是不一样的故事。
  有一年,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村子里要种树,有一个专家小组指导种树,其中专门有一个性别问题专家。种树还扯上性别问题?是的,好像还挺重要,起码开会时增加了妇女发言的权利。其实,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由谁来讲,有多少故事可讲,这一切都取决于权力,话语权里也是有性别问题的。我们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引领人,一定不可缺少先进的性别文化。
  瞭望青山多妩媚,不一样的眼光会看到不一样的新奇,先进的性别观就是另一只眼,它会让创作者有新的灵感,新的发现,讲述多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