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深度贫困问题的调研报告

【编辑按】  为了准确掌握我镇深度贫困现状,切实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镇开展了深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深度贫困范围和贫困人口  201…小编为您整理了《某镇深度贫困问题的调研报告》,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为了准确掌握我镇深度贫困现状,切实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确保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镇开展了深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深度贫困范围和贫困人口

  2017年,我镇系统内贫困户1343户,3714人中,有残疾家庭267户,758人;慢性病家庭602户,1499人;大病家庭172户,537人,其他302户920人是因学和缺劳动力与技术的致贫户。这其中因病致贫1041户、2794人占总户数的73.6%和总人数的75.2%,综合以上情况,我镇处于深度贫困的主要为因家庭有残疾病人、慢性病人和大病的家庭。特别是未实现脱贫出列3个贫困村(龙台村、济台村、金垸村),这些贫困村与贫困人口更是积重难返。

  二、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交通设施条件落后。交通条件严重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通村路段路况较差、资金短缺、无力养护,导致与外界物质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十分困难,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民始终在贫困中挣扎。济台、金垸等村均属低湖冷浸田区域,人均耕地少且农田产出效益低;唯一的通村公路宽度不足3.5米,田间道路均为土路,水利设施严重滞后。

  2、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较低。济台、金垸等村绝大部分农户靠水稻、玉米、棉花、四大家鱼等传统种养殖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土地产出率及劳动生产率较低下。

  3、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贫困人口中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思想严重,思想转变难,对怎样脱贫致富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又难以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农民素质偏低,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跟不上。特别是受贫困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面不广,贫困农民脱贫的难度加大。据调查: 在家劳动力初中文化以上的仅占了8%,劳动力文化素质严重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产资金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化无经济支撑。农民生产投入普遍缺乏,基本上是看天收,不追求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只是按传统的种养殖方式进行。

  三、加快深度贫困建设对策和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交通不便、设施落后仍是制约济台、金垸等深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力度,尽快结束基础环境较差的状况。重点应抓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改造、农民无房和危房改造等,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快农业龙头主体的引进,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其成熟的市场资源、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的种养殖模式、雄厚的经济基础,重点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已成功的产业,作为农民脱贫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因此,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一是要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4、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群众因病、因残及其收入不稳定性等原因,造成返贫的人口较多,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将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结合的管理体系建设,将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及时纳入扶贫范围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发展能力。

  某镇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7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