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感人故事催人泪下 催人泪下感人故事

关于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你阅读过多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欢迎阅读。
  平凡中的无悔【1】
  在宁平镇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位个子不高,骑着自行车,托着“鼓鼓”邮包的投递员。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小赵”。小赵原名叫赵翔,
  是郸城县宁平镇邮政支局的一名投递员,负责宁平镇17个行政村的投递工作,日投递里程55公里。1993年参加工作,在这条邮路已走过16个春秋。
  自参加工作以来,小赵在投递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始终坚持“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工作方针,月投递邮件量2万余件,日处理报刊杂志360份、挂号信函183件,且从无差错。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默默地为用户奉献着。
  今年的3月份,他接到了一封“特别”的信,只注明是宁平镇张大强收,落款“福建永定”,这样的信投递难度特别大。小赵只有拿到镇派出所户籍科查询,未有查到本人。
  他没有急着把它一退了之,而是记在心里,在投递过程中向各单位、各行政村打听,终于通过一个运输个体户才找到此人。当收件人拿到信件时,惊讶地不知道说什么好,等小赵走远了才回过神来,追上他表示一定要重重感谢,被他婉言拒绝。
  这可是几年来未通信的弟弟来的信,按规定,像这样的一些疑难信件,可以做为“死信”退回原处的,但小赵却并没有这样做。他说:“退一封信,如退回一颗心,
  那多让人失望,所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失望变成希望,为了找到信的主人,花费时间和精力也无所谓,当把这些邮件交到用户手中时,那种成功的感觉,难以用语言表达”。依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16年他成功处理了“死信”203封,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投递员,而且还是用户的勤务员。在他投送的敬老院,居住着20余名孤寡老人。有的老人眼睛不好,小赵就经常帮他们读信、读报、缴电话费,老人们对他特别放心,让小赵帮他们取款或存款,老人们都夸小赵是“21世纪的活雷峰”。但小赵总是一句话:“人民邮政为人民。”
  小赵还时常帮助邮路上的乡亲们代缴农电费、代捎生活用品等,只要乡亲们有需要的,言知一声,他都会乐此不疲地效劳。报刊是农民获取致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使乡亲们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小赵都及时地把报刊投送到乡亲手中,并义务地当起了“农业技术小顾问”。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细心搜集一些有关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把它们剪下来或抄在小本子上,在投递邮件时,深入到田间地头,向乡亲们详细讲解,有时一讲就是几个小时,毫无怨言。
  小赵总笑着说:“只要乡亲们种的庄稼能高产,乡亲们能够过上好日子,再累我也觉得值。”
  小赵有时还主动掏“腰包”,为农户订阅科技报刊、杂志。家在宁平西街的常钦宇因养鸡缺乏技术,连续两年都没有成功。小赵得知后,主动为其订送了《农民之友》、《农场百事通》等,帮助其科学养鸡,收到了良好成效。现在的常钦宇不但养鸡年年成功,还因此开上了“奇瑞qq”。
  近年来,宁平镇的群众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有的乡亲不仅买上了‘家庭影院’,还用上了计算机,与在外务工的亲人视频聊天。”乡亲们都说:“这有小赵的功劳。”
  在16个春秋里,小赵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地忙碌着,默默地奉献着。他珍爱这一事业,正如他所说,只要用户需要我,我都会一直干下去,奉献全部的热情和力量。
  小赵的服务是一种很自然的真情流露,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一颗朴实的心。他用汗水和热血写自己无悔的篇章,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用户心中的名牌——中国邮政。
  不缺席的光阴【2】
  1
  我时常想,倘若那段光阴,我不缺席,便多好。也罢,不过想想。
  2
  十月北京的天,时好时坏。空气指数,像是人的心情,起伏不定,在网站实时更新的数表上跳动着。
  听说,香山公园的叶开始泛红。我想,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有赏枫的计划了吧。我却没有赏枫的心情,于是倚靠在窗台的围栏,望着被雾气笼罩的校园,朦胧,不真实。而此时远处一瘦小的老妇紧紧牵着孩子的小手。老人佝偻着身子,孩子紧紧的挨着老人的一侧,俩人步履蹒跚地前行,清晰,且真实。
  由于清早,还少有人烟,校园显得格外清净。
  刹那的恍惚间,眼前的老人和孩子便消失在雾气缭绕的校园里,仅留下三两声咳嗽:来,奶奶给你买好吃的。
  敏感的词眼瞬间刺激着我的泪腺神经,却欲哭无泪。
  3
  走在乡间里,我心情无以言表。当看到一个陈旧的,废弃的小屋前聚集的人群,我知道,我到了。
  上前去,看见门口立着的花圈,上面清晰的字迹,最显眼的是奶奶的名字。或许奶奶这一生,也从没正式地写过自己的名字,因为她并不识字。走进屋内,奶奶静静地躺在木板床上,没有声息。一张小桌上,两只白蜡烛燃烧着,给了这个小屋一点光亮。两只蜡烛中间摆放着一张奶奶的遗照,灰白背景的相片中,她和蔼而慈祥。
  4
  “嘟嘟嘟”快上晚自习的时候,我拿起手机拨通了爸爸的号码。
  “喂,爸,你去哪了?”我的语气中带有一点焦虑。
  “奶奶,她走了,我们在送她去她想去的地方,你知道的。”父亲的在电话中的语气里,没有任何情感色彩。
  “哦,哦。。。”我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说出这个“哦”字,只是我知道有一个人还没和我说再见就永远地离开我了,那个会在我小时候被别的孩子欺负的时候,会挡在我前头的人离开了。那个在我被老师无理地关在小柜子里的时候,会去找老师理论的人消失了,永远地,消失在我渺小的世界里。
  5
  “你别骗我,你一定要考到北京去,奶奶我很累了,不想活了;不是为了看你考大学,我早该走了。”奶奶拽着我的手,奶奶的手,微凉;神情恍惚,眼神呆滞望着我,说道。
  “一定考到,一定。”我不以为意的回答道。我却不知道此时面前的老人站在生命线的边缘上最后一次对于人生的期许。显然,我的答案显得敷衍。只见奶奶轻轻点头,并无表情。
  6
  我不想在这了,我想出去透透气,这样的环境,太压抑了,我近乎咆哮。
  奶奶无力地哀求,终止了。眼里掺着浑浊,湿润的,深不见底。
  那晚,天小有阴雨。
  我所谓的透透气,不过是在网吧里电脑前,沉沦着虚拟里的游戏罢了。
  刚过十二点差不多一刻的时候,莫名的,心情低落。再也无法抑制憋在心里的情绪。眼睛酸疼,关机,望着黑屏里少年的面庞,略显消瘦。
  奶奶,我回来了,我有些哽咽。
  回来了就好,奶奶像是犯错的孩子。最近,你是累了点,奶奶心里明白的。
  7
  像往常一样,每周日的下午,去看奶奶。
  公交车上,人多拥挤,车开得并不稳,偶尔碰着身旁的陌生人,却发现一双眼睛,诡异地聚焦在我的身上,一老叟坐在座位上,怪异地打量着我。
  他像是胸有成竹似得,拍拍我身旁的妇人,指了指了我说,这是你朋友吗。
  并不是,妇人好奇地看着他。
  那你检查一下你随身的钱包手机,还在不在。那老叟似乎更自信了,念念有词道,我原来可是武警大队的,什么事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话音刚落间,没有,都在哈,妇人答道。
  神经病了是不是?几乎从不粗口的我,愤怒了。
  平生,最讨厌的,便是莫须有的标签。
  话也不是这么说,现在什么世道,小伙子,你还年轻。妇人像是兴灾惹祸。
  那老叟连连道歉。
  我并不愿过多回应,到了站台,便下了车向奶奶的家走去。
  奶奶像是看到我的郁闷,怎么了呢?
  我便像倒苦水似得,全都告诉了奶奶。
  奶奶先是叹气,又像是若有所思。
  孩子,以后你出去了,比这更委屈的事还多的是哟,要学会凡事忍。有些东西,往心里咽了,也就那样了。以后,你经历多了,自然就会懂了。
  嗯嗯,我点点头,便不再多说。
  8
  南方的冬天,也开始变凉,街道上随处可见凋零的落叶。通往奶奶家的泥泞小路变得更加坑洼,尤其在雨后。一如往常的周日下午,到奶奶家的时候已经一点过半。奶奶坐在藤椅上,目光呆滞地没有焦点。
  奶奶,我试探性地喊了一声。
  哈,你来了。奶奶顷刻间回过神,转头。由于无法行动,只能轻轻地挪动一下身子,便可听到清晰的藤椅支架间的咯吱一声响。
  姑姑呢?我其实明知故问,不过随意想找个话题。
  她还能去哪,还不是去打麻将了嘛,奶奶淡淡地回答道。
  最近学习怎么样了?奶奶迅速转移了话题。
  就那样吧,我面无表情。
  记得原来最爱看你作业本上的红勾勾,想想很久都没看到了,奶奶一脸憧憬的样子。
  奶奶不识字,便认为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在作业本上老师给的红勾勾越多,便越好。
  现在当然更多了哈,我便应和道。
  真的?奶奶像孩子般天真地望着我。
  当然!我希望奶奶能开心便无所谓一个小谎。
  熟不知,其实高中之后,作业本上最多也就会出现老师的“已阅”二字。
  临近傍晚,和奶奶打完招呼便起身准备回家。奶奶却叫住了我,艰难地用左手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张红色纸币递给了我,便嘱咐道,省点用哈。
  莫名的,鼻子一酸,点点头,我便离开了。
  9
  那天晌午,我拨通了电话。
  喂,姑姑,和奶奶说,这周我不过去了。
  怎么了?
  鼻炎又犯了,和爸妈去医院看看。
  天边那团鹅蛋黄刚落下,电话响起。
  去医院检查的怎么样了?
  没事,老毛病了。
  电话那头,姑姑向无法行动的奶奶传达着我的话,隐约能听见奶奶如释负重的一声,哦。
  那先这样吧,你好好休息,姑姑说道。
  嗯。
  嘟,嘟,嘟。
  我迟迟没有放下电话。
  10
  病房里,奶奶仍然在昏迷着。
  病房外,听见医生语重心长地对爸爸说明奶奶情况。
  老太太由于脑梗中风才会昏迷的,现在情况还算稳定不过醒来可能会半边偏瘫,这也是最好的结果了。
  我如梦初醒,不知所措。
  想到那个曾经在我每次离开时,奶奶都会送我到石阶上然后倚靠在粗糙的石墙上目送我,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视线里的画面。
  而此时,躺在病榻上的她再也无法动弹
  我,却无能为力。
  11
  睁开眼,像做了一场梦。
  望着黑漆漆没有光亮的吊灯。
  恍悟,那并不是梦。
  的确,你离开我很久了吧。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3】
  身处闹市高楼,出入员工对我点头“老总好”,很少有人知道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和那个我走出山村的故事。
  因为贫穷,家乡的孩子只能读几年的书,很少有人读到初中,更不要说读高中、上大学了。一位年轻的老师决心改变这一切。
  五年级时,学校得到一笔助学捐款,乡教委一再叮嘱教师们要将款项用在刀刃上、用到改善办学条件上去。在其他班级纷纷增添教学工具、购买图书时,这位年轻的教师用这点不多的钱将全班十几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