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排名_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大学到底有什么用?提这个问题似乎“很傻”,因为谁都有现成答案。比如,大学就是培养人才,就个人而言,上大学就是为了今后能找个好的工作等。这些回答都没有错,或者说可以理解,但起码是不完全的。大学肯定要培养各方面人才,但如果办学的目标就限定于此,这可能是短视的,工具性的。钱学森先生临终提问:为何我们的教育培养不了杰出的人才?看来的确需要反思。很可能是定位出了问题,用工具性思维来办大学,定位太功利,太实际,只想出人才,反而难于出人才。
  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转型,国力强大,空前开放,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办学的条件好多了。在新的情势下,我们有条件也应当摆脱过去那种工具性办学思维,进而采用更长远的眼光与胸襟来办学,国家也有这种战略的需求。
  为什么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知名的高水平的大学?潜台词就是要按照世界的通例与成功的经验来办大学。本来这是个进步,观念发生了变化。可是我们的大学这些年来进步不大,水平不见得提升,反而变得更加功利。中国经济这二三十年有飞速的发展,可是我们大学所培养的在科技方面顶尖的人才是极少的,人文社科方面那就更惨,在国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现在不是提倡文化战略吗,国家希望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可是大学这种状态,并不适合当文化建设的推手。
  我们对“钱学森之问”,还是没有交出认真的答案。
  所以我们应当反思几十年来高等教育之弊,要寻找和重新确定大学的定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擺脱工具性的思维。大学当然要服务社会,要培养人才,这是大学的任务。但办大学不能直奔主题,不能只是想着培训人才。大学的定位要高一点,要充分考虑大学的功能。如果就定位在服务当前社会培养人才,那大学的功能就被缩小了。
  办大学主要是为什么?是给社会提供一个精神的高地、文化的源泉,在这个前提下,形成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然后培养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等,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事实证明,办大学只想着思想灌输和技术传授,这种狭隘的思维模式既培养不了杰出的人才,也不可能和世界上一流的大学竞争。这里不是纠缠“大学是什么”的概念之争,也不是预设某一种大学的“本质”,而是因为事实上我们的大学存在很多问题,即使在人才培养上也不太成功,所以要从根本上反思,思考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应当怎样定位?
  其实大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西方很多有名的大学,也是经过多年的历练,才最后成为科学文化的中心,成为精神的高地。所有著名的大学对于社会都有文化导向作用,这种导向是因为既关注社会,又能适当超越,和社会现实生活保持一些距离,有相对的独立性。大学不能和社会混同,应当有理想,有批判精神,有自由的空气、创新的氛围。大学应当比社会“干净”一些,是社会的特区,是文化建设的实验场。大学集中了一批知识精英,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超越利益集团,是制约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稳定进步的力量。大学文化的使命是培育公民的自我意识、独立意志、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等理性素养,而不只是专业技术。大学的精神不是用习俗或道德来维持,而是由学者和大学生源源不断的追求来支撑。自由的思想探索、批判的意识、学术的切磋、独到的发现、大胆的创新、个性的充分发展,都是大学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大学文化向社会辐射,能成为社会文化秩序的建设力量。成熟的大学对社会有超前性、批判性、创造性,不应当满足于服务当前,迎合时尚,不应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在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掘他们的潜力,这和我们通常讲的专业训练是有差别的。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四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都是讲“人”,我理解是大写的“人”,而不是一般说的“人才”或者“专家”,这和我们通常对于大学功能的认识是很不同的。
  (选自《燕园困学记》,有删节)
  [解 读]钱学森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何我们的教育培养不了杰出的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毋庸置疑,杰出的人才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杰出人才却是以杰出的“人”为基石的。蔡元培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培养。”至今,我们对“钱学森之问”,还是没有交出较好的答案。本文里,著名学者温儒敏先生,以高等教育为例,深刻诠释了高等教育之弊,那就是“工具性的思维”。那么,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认为,“是给社会提供一个精神的高地、文化的源泉。”大学应该追求“精神境界”。由此,作者认为,大学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人”。“人”培养好了,有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做底蕴做铺垫做基础做支撑,人才的出现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