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工作不仅是为了拿份薪水,还为了成长和快乐。不要仅仅为了薪水而工作,还应该为梦想而工作,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踏踏实实的干,用心去干,有责任感,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要怎么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58编辑为您精选《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个人心得体会【五篇】》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选手共获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榜首。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并致以热烈祝贺,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历时风云变幻,饱经惊涛骇浪,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智力支撑,使其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追梦“大国工匠”,着力健全人才引育工程。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专业型技能人才为形成“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人才格局夯实了基础。同时,各地秉持聚贤才、谋复兴、求发展的决心,《英才行动计划》《人才新政》等引育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支撑技能人才教育、培训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备,这也为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广揽英才、推动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切实激活存量、扩大总量,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释放“人才红利”,纵深推进人才引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通过创新性、引领性探索和实践,发展人才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红利。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成长路径,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改革良好态势。另外,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激发创新“末梢神经”,融合创新活力和潜力,不搞“一刀切”“唯学历、资历论”。

  发挥“磁场效应”,加速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资源”的重要论断。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留住“高精尖”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再创新高。“回潮热”也促进了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日益浓厚。与此同时要培植爱国精神,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纵使“山重水复”,也要善于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合作、争取共赢。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1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五场宣讲活动正式开启。在开启仪式上,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李小新重点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领域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基层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基层赓续生动实践指明方向。

  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建党

  70年来,我党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实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党更是坚持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多次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党风党纪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立根固本、补钙壮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初心使命进一步筑牢。这是70来年,我党通过实践获得的重要财富和宝贵经验。

  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决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政治立场,讲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下大气力、深钻细究,补足精神的钙,赓续思想建党的生动实践。

  坚持党管干部,健全选拔机制

  李小新同志在宣讲中提到:我党在选拔任用干部上一直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把牢把实廉洁从政这个底线,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全面统筹干部梯队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了干部工作制度机制,为党选拔了一批批优秀的干部。

  经验已经形成,如何传承好,是值得基层思考的问题。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党树在人民群众中的一面旗帜,代表着党的形象。所以,基层在选拔人用干部时,更要注重德才兼备,做到综合考量,创新选拔方式,注重梯队建设,不能简单排资论辈,造成干部的断层。基层要在干部选拔人用工作中践行好党的这一宝贵经验,为党和人民选拔出廉洁优秀的干部。

  重视人才,建设人才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党中央更是为吸纳人才进行了顶层设计。我们党着眼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启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吸纳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基层来说,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农村要实现振兴,基层要谋得发展,人才必不可少。作为基层组织,更要尊重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奇才、包容人才。尽最大努力为人才的流动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在基层获得归属感,将党和国家重视人才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得到传承。

  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宣讲中指出:7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随着国家建设和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进行全面从严治党,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清楚知道该如何发挥好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有使命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是关键。基层干部是直接接触广大人民群众的,涉及的也是直接关系民生的各项事情。如果党员干部没有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在基层较差的工作生活环境中会很难坚持,在基层纷繁复杂的纠葛中很难全身而退。

  70年峥嵘岁月,70年铸就辉煌。70年的风雨兼程,我们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觉。成绩已属于过去,让我们整装待发,牢记初心,肩挑使命,再次扬帆起航,将承载中华民族的这艘巨轮驶向复兴的目的地。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第一项便是“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领导干部作为“少数关键”,更应以读书雕琢品行、增长本领,争做一名“书香干部”。

  以书香修身正德,做到“眼中有尺”。很多领导干部,各方面能力都非常强,却仍旧容易在德行问题上“栽跟头”,因此,知廉耻、懂荣辱、辨善恶,是领导干部为政为民的基础。北宋世人黄庭坚曾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不是装点门面,要努力吸纳丰厚理论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勤俭、正义、诚信等优秀美德。领导干部少一些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多以书本陶冶情操,以正确思想引领行动,才不会轻易被糖衣炮弹腐蚀,始终保持方寸不乱,发挥“领头雁”作用。

  以书香增才强干,做到“手中有能”。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处理问题就会“无能为力”,使百姓的难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当前,各项工作愈加复杂,人才强国就愈加需要强调。领导干部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练就高强本领,由“半瓶晃荡”向专业化转变,尤其要更加深入地掌握工作涉及的知识,为治国理政提供扎实的支撑,高效开展工作。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领导干部要杜绝机械阅读,认真消化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把知识派上用场。

  以书香明理凝心,做到“心中有情”。近年来,全国各个岗位上涌现出了众多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的先进事迹,是最生动的课本。有的干部高高在上,沉不下心、扑不下身,缺乏为民情怀,任职许久仍对民情知之甚少,自然就无法了解群众诉求,不能第一时间为群众解决急迫难事。这样的干部首先应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治疗”,多读好书多学榜样,培养“公仆意识”,主动洞察疾苦,以“枝叶总关情”的责任感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读书不仅是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应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读书推动思想改造、灵魂净化,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凭着初心和使命,在中华民族发展之路上负重前行、开创美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挑山工”精神,提振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干事创业激情,齐心奋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挑起重担,迈步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攻坚路。泰山海拔1500多米,6000多级台阶,面对令人叹而观止的“蜀道”,挑山工毅然负重前行,以敢干的气魄挑起肩上担,用苦干的韧劲走稳脚下路。敢闯敢试敢为,是“挑山工”精神的首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敢”的精神光芒始终在我们党9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闪耀。新时代,阔步行走在由“大”到“强”的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挑山工”精神,锻造铁一般的信仰担当,笃定钢一样的奋进意志,在脱贫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迈出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

  拾级而上,脚踏掷地有声、跬步千里的实干路。一段登山路,就是一条实干路,挑山工用脚步丈量高山、用汗水浇筑山路,在踏实每一步中前行、在踏稳每一级中致远。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
201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过去6年共减少8239万人……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实干精神在中华大地书写的发展鸿篇。新时代,要深刻领会“挑山工”精神的实干要义,牢牢坚持从实中来,在实中兴。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绘就的未来蓝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以“实”为“墨”,以“干”为“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新时代答卷人。

  集中精力,行稳心无旁骛、永不懈怠的进取路。挑山工登山,不同于游客直上直下,他们曲折向上,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尽管如此,挑山工犹如腾云驾雾,很快就能登顶。这正是“挑山工”精神埋头苦干、永不懈怠的体现。山顶是挑山工的目标,一旦开始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容不得停停走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泰山挑山工不敢在“快活三里”久留的故事,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越是爬坡过坎越应咬定青山,乘胜前进改作风。新时代,我们要在“挑山工”精神激励下统一前进方向,不断抢占发展先机,集中精力办成办好各项发展事业,凝心聚力才能突破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一步一个脚印行稳致远新时代。

  登临绝顶,开拓登峰造极、风光无限的创新路。回望登山路,虽有蜿蜒曲折的艰辛,还有漫山遍野的鲜花、白云荡胸的盛景。更重要的是,站在高峰,脚下所踏的是被我们战胜的登山困难,眼前所见的是我们攀爬过来的路,铭记在心是丰富的爬山经验。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到多人,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以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燃料”,实现了一跃升空的飞速发展。新时代,我们继续秉持自我革新、创新进取的精神,不断在新起点乘势而上,吹响发展的新号角。广大党员干部创新工作思路、谋新工作方法、塑新工作成效,着力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实现创新式的跨越进步。

  进无止境,笃定久久为功、开创美好的发展路。挑山工的事业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山道,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攀登高峰,靠的就是一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热血与拼劲。发展亦无止境,只有朝着更快更高更好的目标,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0年来,“中国饭碗”越端越牢,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
“中国速度”越来越快,截至2018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3.1万公里以上;
“中国担当”越来越强,从“一带一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新时代,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笃信登山无止境的信念,笃行攀峰景更美的山路。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复兴路上的“挑山工”。新时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焕发“挑山工”精神的新时代活力,向着更美好的前方奋进。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心得体会【5篇】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能否在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优势,争取到更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已成为决定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的关键。紧紧抓住人才的“牛鼻子”,做好懂才、爱才、用才的“三部曲”,是打造优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懂人才,号准人才脉搏。懂人才,就是要懂得人才的需求,真正了解其所思、所想、所盼,懂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础。近十几年来,各地均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使出浑身解数,求贤若渴、广开才路,掀起一轮轮“人才争夺战”。但引才工作不是简单的物质输送,还要精准定位,考虑人才所需。除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多项优惠政策外,有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潜力、开放优越的文化环境,能不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满足感等都是决定人才是否“择木而栖”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掌握人才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尊重人才,有的放矢,量体裁衣,才能更好地为人才提供服务,才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才能使人才结构和当地发展相适宜。

  爱人才,释放爱才诚意。爱人才,就是要爱惜、爱护人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关键。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许多新使命和新任务,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用新视角看问题,用新观念谋工作,作用新思维想办法。对于偏远和艰苦地区,要尽可能提高福利待遇和办公条件,在落实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地方性政策,最大限度的激励人才积极性和工作干劲,让人才留的安心,干的放心。在制定人才政策时,掌握平衡尺度,避免顾此失彼,“优惠”外来人才,“冷落”本土人才。摒弃成见,放下包袱,涵养包容开放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完善科学的人才发现、引进、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等制度体系,厚植人才发展的土壤,让真正能干事、肯干事、干得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爱才、惜才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用人才,发挥人才潜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懂人才、爱人才,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用人才上。用好人才,把人才用在点上是纲,其他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离开了这一性质定位,人才工作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前期盲目引进人才,导致人才供给和实际需求错配。有的把人才当成“摆设”,管理失于宽松软,人才优势得不到发挥。还有的引进前无微不至的照顾协调,引进后却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引才工作不仅对自身事业发展不利,更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贻误发展良机。“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紧紧抓住“人尽其才”这一根本,结合自身区域特点,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量才用人,使人才真正能“宜其能”、“胜其责”、“轻其任”,将人才流入切实转化为人才红利,为发展势能,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快捷搜索:世界人才中心  创新高地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人才强国战略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心得体会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