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勤学故事】

毛泽东是一个感情世界非常丰富的人。对父母他非常孝敬,更多关于毛泽东勤学故事请往下看吧!
  毛泽东勤学故事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
  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刚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
  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
  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
  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
  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
  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
  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来到学校的大门口。
  他放下行李,轻轻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
  看门人是一位老者。
  他斯斯文文地走出来,问明了毛泽东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摇摇头摊开两手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个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五十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老先生答应回去禀报校长。
  过了一会儿,他又出,把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
  ”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说:“你先看看,考虑考虑,我给你端个灯来。
  ”说着,老先生就扭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端着一盏灯回来,对毛泽东说:“灯端来了,你开始作题吧。
  ”只见毛泽东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说:“谢谢您!老先生,试题我已作完了。
  老先生一听惊呆了,连忙拿起毛泽东的试卷,不住地赞汉:“奇才,奇才!”转身就直奔校长室去了。
  校长李元甫接过毛泽东的试卷,只见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答作中,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
  李校长阅后,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校里录取了一名建国人才!”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
  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但他还是觉得压抑。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
  952年11月1日,毛泽东视察河南安阳,参观殷墟。
  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发表了一番评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说,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
  这个案要翻。
  1958年8月中旬,毛泽东在各大协作区主任开会上说:曹操骂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有道理的。
  毛泽东以这则故事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脱离群众,可谓恰到好处。
  同年11月1日,毛泽东在河南新乡视察,对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说: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
  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
  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1975年,毛泽东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
  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
  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
  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毛泽东十分喜欢曹操的诗。
  他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这样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61年8月,他向因病休养的胡乔木推荐曹操的《龟虽寿》一诗,说: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宜读。
  毛泽东甚至注意到了曹操的养生之道。
  他曾经对保健医生说:曹操多年军旅生涯不会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什也不会怎么好,他懂得自己掌握命运,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了。
  毛泽东反对贬损曹操,当看到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指责曹操的文章有“奸雄欺人之语”、“志骄志盛”、“言人而夸”、“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时,便在天头上批注: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此为近之。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为曹操辩诬:历史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
  其实,曹操不坏。
  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7年11月初,毛泽东在莫斯科与郭沫若、胡乔木谈论三国史时,突然问翻译: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接着就自我解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大白脸,其实冤枉。
  这个人很了不起。
  毛泽东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毛泽东认为曹操的主要缺点有二: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
  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说:曹操打过张鲁以后,应该打四川。
  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
  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
  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
  二是不能严于律己。
  毛泽东曾经批评过曹操执法。
  《三国志》中的《武帝纪》说曹操“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则在眉批中写下“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一语,批评曹操对人严而责己宽。
  刘备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谈起了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关评论赤壁之战的文章:翦伯赞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
  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
  刘备的长处是善于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路经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对警卫员们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就是在涿州同关羽和张飞结拜成异姓兄弟的,这里就是书中说的“桃园三结义”的地方。
  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
  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
  毛泽东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刘备不了解这一点,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
  孙权
  毛泽东: 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
  当今惜无孙仲谋。
  --《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毛泽东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
  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1965年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看起来还是青年行。
  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20岁,孙权更小。
  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18岁。
  毛泽东对孙权年少而大有作为颇为赞赏。
  民间都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东风”,毛泽东则认为: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者古亦有之。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3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毛泽东在会见中回顾中日两千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说到了三国:孙权想找你们,派遣了一个3万人的船队。
  诸葛亮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后而已”的精神。
  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后而已呢!
  毛泽东就在战斗中借鉴诸葛亮的经验。
  他曾经说:这里有条小河叫蜀水,常使我想起诸葛亮。
  诸葛亮用兵不厌其诈,我们也来学学孔明,怎么样?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
  1930年夏天,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黄忠本来年迈体衰,很难战胜夏侯渊。
  但是,智谋高超的诸葛亮使用“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立下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则甘受军法。
  他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
  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问他:你们南阳,旧称宛城,是个古老的市镇,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
  诸葛亮,能人呵!
  毛泽东对诸葛亮采用屯田制巩固边防给予充分的肯定。
  1955年元旦,他在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毛泽东还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
  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我们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类属于进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延伸和发展。
  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
  他征孟获时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
  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
  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