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范文

【编辑按】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人才是基本保障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因此乡村建设行动要不断强化“人才”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三农”工作队伍。…小编为您整理了《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优秀优秀范文[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乡村建设行动 专题文章 1000+篇  更多

 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优秀优秀范文

  乡村建设行动要走“正道”千万别“跑偏”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行动的新工程、新载体。其本意是与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农民生活的更幸福、居住条件更美好。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然而有些地区在乡村建设行动的过程却发生了“跑偏”。为应付检查“涂脂抹粉”,在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美丽乡村”充其量只是一个的面子工程,不能给群众带来任何民生的改善。

  正是看到了党的新农村政策在执行中变了“味”,发生了“跑偏”。习近平总书记才会语重心长的告诫某些地方官员“乡村建设行动是为了给乡亲们造福,而不是浪费钱财涂脂抹粉。”总书记的指示,不仅给了那些热衷“涂脂抹粉”的官员“当头一棒”,更为乡村建设行动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乡村建设行动,要走为民造福的正道,不要走“涂脂抹粉”的歪路。

  其实,美丽乡村是给群众住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察参观的。如果过分“涂脂抹粉”,而不注重改善民生。那么即使把乡村“装扮”的再漂亮,也只是一座悬在空中的“海市蜃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为了“粉饰太平”把农民朋友种在房前屋后的“李树瓜秧”一并砍掉,那就更是“扰民”。

“走对路,才会有出路。”事实证明,乡村建设行动如果发生了“跑偏”,走上了“涂脂抹粉”的歪路,那就会走进“死胡同”,没有任何“前途”。相反,只有走为民造福的正道,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才会越走越顺畅。

  凡事有果必有因,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在部分地区发生“跑偏”,归根到底还是形式主义思想在作怪。正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地方官员才会只重其“表”而不顾其“里”;正是上下级之间形式主义的联欢,才会造就“走马观花”般检查和“涂脂抹粉” 般应付的“联袂演出”。正是形式主义的兴风作浪,才会让乡村建设行动出现脱离群众的倾向。“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想上不出轨,才能在行为上不跑偏。要想让乡村建设行动走正道,就必须祛除党员干部身上的形式主义习气。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员干部要想不辱使命,在乡村建设行动上不“打酱油”,就要走为民造福的正道,而不要走“涂脂抹粉”的歪路。坚持走正道,就要学透总书记的指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内化于心,才能思想上和中央保持一致,彻底和形式主义说再见;只有外化于行,才能在乡村建设行动上有所建树,做到使命必达。

    2021年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5篇】学习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2021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体会[6篇]村干部贯彻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体会[6篇]学习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感受[6篇]党支部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总结[6篇]党支部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心得[6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暨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6篇]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乡村建设行动)


     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优秀优秀范文

      乡村建设行动,老百姓健康、幸福才是关键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行动的特色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也是当前及今后乡村建设行动的总抓手。

      但是,乡村建设行动不是“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就一白遮百丑,而是要让乡村山清水秀,老百姓过上富裕、健康、幸福的生活。笔者以为,乡村建设行动,还需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乡村建设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实质上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农村各项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建设。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任务,必须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其次,乡村建设行动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美丽乡村建设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问题,更涉及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得实惠的不仅是农村和农民,同样为城市建设和城区居民拓展了发展与生活空间,也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乡村建设行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通过发挥农村的生态资源、人文积淀、块状经济等优势,积极创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商品流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优秀优秀范文

      乡村建设行动需要“三种味道”

      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无数个村庄院落乘着这股春风完善了基础设施,净化了人居环境,发展了特色产业。但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简单复制成功地区案例,不切合本地实际,只注重表面改造,不善于挖掘特色亮点,呈现出千村一面、刻板乏味等问题。

      在笔者看来,美丽乡村建设既是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有力途径。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以城市为目标,用资金营造“高大上”的外部环境,而不关注民生实际,不以“寻觅乡愁”为最终落脚点,那必然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也得不到广大群众的真心认可。褪去“眼花缭乱”的外衣,生态、乡土、传统才是美丽乡村该有的三种味道。

      生态味是美丽乡村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乡村之所以美,就在于同城市相比,它的天更蓝、水更绿,在乡村,有城里听不见的鸟叫声,有城里看不见的青草地。我们向往乡村,一定首先是因为她干净、整洁、靓丽的外表。如果一派归园田居意境的小桥流水人家旁突然闯入一堆白色垃圾和散着特殊气味的污水,可想而知有多煞风景,多令人失望。乡村建设行动要同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山水林田草湖综合治理等工作结合,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代名词,人人向往的心灵休憩之地。

      乡土味是美丽乡村的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乡村建设行动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纵观安徽宏村、湖南张谷英村等风景如画、意味深远的古村落,无一不是保留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彻底摒弃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装饰材料,乡里的田间小道、灰瓦白墙仿佛才有了灵气。乡土味不代表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是在水、电、路、网完善的基础上对原有村舍、院落、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古井院落、花坛树木,采用一致的建筑材料对破损处进行修葺,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净化,对内部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既提升了居住舒适感,又保留了外观上的乡土风味。

      传统味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湖北钟祥莫愁村因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十六七岁时被征进宫做了歌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凡是引人流连的美丽乡村,一定不是空洞的“徒有其表”,与之相伴的总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传说,因此才显得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正如我们来到莫愁村游玩时,一定会听到有关莫愁女的传奇往事,我们去往湘西凤凰,也总少不了在沈从文故居驻足停留。在美丽的湖北秭归、兴山,就一定能听到不少爱国诗人屈原、和亲使者王昭君的往事,读书庙、浣纱池、望乡台……这些寻常地点被赋予历史的名字,娓娓道来也格外动人。传统文化不应随着历史进程被淡漠遗忘,现代建设披上历史文化传统的外衣才会焕发新的色彩和生命。


     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优秀优秀范文

      “颜值+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缺一不可

      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地方都不能落下,一个人也不能掉队,而中国最广大的乡村地区同样是“重头戏”。我们不光要让广大农民过得好,更要让他们过得“美”。建设好他们的家园,不断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绿色发展,我们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责无旁贷,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有“颜值”也需要有“内涵”。

      我记得多年以前,每次逢年过节回老家团聚,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乡下的环境太差了,根本没有书本上所说的绿树掩映和清新空气,更不要说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了,只有路边随处可见的垃圾,气味让人难以靠近的旱厕,泥泞的黄土路和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室外。

      多年之后我成为了一名基层选调生,来到了自己以前从没想过的地方工作。我是幸运的,我见证了国家对于乡村建设行动的大力投入,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治理,“春、夏、秋、冬”四大清洁战役陆续打响,“五清一改”工程在我所在的镇区每周都在进行。更加幸运的是我所工作的乡村今年被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如今的乡村道路开阔平坦,道路两侧整洁一新,村民们都自觉在家中小院里搞起了绿化,农村的旱厕改造工程惠及家家户户,村后绿树成荫,翠竹与种类各样的低矮灌木相映成趣,远方的农田中刚刚种下的水稻就如一片绿色的海洋,美丽乡村之美可能正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原始的本色,每当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站在村后山坡上,吹着微风看看远方的景色,一天的疲劳顿时消失无踪,让人彷佛置身画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中国的乡村在“颜值”上让我们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当然,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光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乡村环境焕发生机的同时我们要为乡村赋予更多“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人要“美”:要及时对广大村民进行乡村建设普及,积极利用远程教育,“云课堂”的宣传功能功能让村民形成“乡村是我家,自觉建设靠大家”的意识,主动维护乡村发展成果,毕竟村民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美丽乡村经济发展要“美”:要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功能产业,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支撑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拓展村民的增收渠道,结合本村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切实为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美丽乡村文化传承要“美”: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乡村,传承优秀文化,引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邻里”评比活动,把乡村优秀的传统延续下来。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任务,相信伴随各项措施的有力推进,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外在美、内在美、持续美的梦想必然会照进现实。


     支部委员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优秀优秀范文

      乡情推动乡村建设

      “月是故乡明”这句老话深刻诠释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以及思念。所谓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是内心深处的港湾。而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更是每一个游子的牵挂之处。家乡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家乡人的努力,更需要返乡人员的回报。正是拥有一份“乡情”,促使我们回报家乡,积极投身乡村建设。

      乡情激励返乡,是乡村建设的基础。“落叶归根”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坚守,家乡总是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我们回到家乡,也许是一幢老院子,也许是家乡童年的玩伴,也许是那熟悉的乡音。但这些终究抵不过一份浓烈的乡情。乡情就像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磁铁,无论身处多远的地方,都想要回去。在外务工人员哪怕春节的票很难买到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乡过年;学生即便是外边的环境有多么的优越也不及家里的一方天地;老人家在外拼搏奋斗多年也想着返乡。正是那一份乡情,激励我们返回家乡,去建设家乡。

      乡情促使留乡,是乡村建设的保障。美好的家乡建设需要更多的人为之付出努力。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发展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留在家乡的原因除了乡情也有机遇,家乡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这些都是返乡人的工作机遇。家乡与人才可以说是互相帮助,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共同推动彼此的进步与发展。乡村的村官既在基层得到了锻炼,也推动了乡村的进步。正是因为那一份乡情,使我们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乡情促进创乡,是乡村建设的根本。家乡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付出,而这些人才,不单单有外乡人,更多的是家乡人。返乡人才建设家乡,能够把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家乡建设中,推动乡村更好更快的全方面发展。同时,家乡需要人才,需要科学知识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大学生返乡”“大学生村官”不都是很好的示范吗?最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更加美好呢?用自己的能力推动家乡建设是一件值得自豪和极其喜悦的事。正是那一份乡情,促使我们建设家乡。

      乡情,即桑梓之情。心中怀揣着对家乡的惦念,嘴里细数着对家乡的思念,脑海中满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正是乡情,让我们留乡创乡,为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