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黄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子花的花香大家都喜欢,其实栀子花还是一味中药呢,栀子花又名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今天就来说一下: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希望会帮助到大家哦!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一:栀子的功效及作用
  01
  泻火除烦
  因为栀子味道有点苦,性寒清将,能够清泻三焦火邪,泄心火而除烦的作用,因此常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燥扰不宁。
  02
  清热利湿
  栀子因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因此常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引起的黄疸。
  03
  凉血解毒
  栀子还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清肝胆火以达到明目的作用,故用于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还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故常用于治疗热毒疮疡。
  04
  外用消肿止痛
  栀子外用的时候可以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扭挫伤痛。
  end

  二:栀子食用方法
  01
  生栀子
  栀子用于消肿止痛的时候,可以生用,取适量栀子,去除灰尘以及杂质,研磨成末,然后敷在伤处即可。
  02
  炒栀子
  取碾碎的生栀子适量,放入锅内用小货进行翻炒至金黄色,然后出锅,待凉后即成炒栀子。
  03
  焦栀子
  焦栀子方法为:取碾碎的生栀子适量,放入锅内用大火进行翻炒至焦糊色,然后出锅,待凉即成焦栀子。
  04
  栀子炭
  取碾碎的生栀子适量,放入锅内用武火进行翻炒,炒至颜色呈现黑褐色,取出,待凉即成栀子炭。
  end
  特别提示
  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选方】
  ①治伤寒发汗、吐。
  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③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④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
  ⑤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
  ⑥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
  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普济方》)
  ⑦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
  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
  水煎,分二次服。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
  ⑨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圣济总录》栀子汤)
  ⑩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
  (《丹溪纂要》)
  ⑾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
  (《简易方论》)
  ⑿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
  为丸弹子大。
  空心茶、酒嚼下。
  忌酒、炙煿。
  (《本事方》)
  ⒀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
  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
  空心食前分温二服。
  (《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⒁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
  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
  ⒂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
  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
  (《丹溪心法》)
  ⒃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濒湖集简方》)
  ⒄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
  ⒅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方》)
  ⒆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
  水煎,日分三次服。
  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⒇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救急方》)
  (21)血淋涩痛。
  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
  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
  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
  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
  用栀子烧过。
  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
  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
  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
  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
  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
  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
  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
  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
  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
  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
  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
  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
  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
  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
  间隔2~3天换药。
  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
  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
  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
  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宜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