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5篇

【编辑按】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以及村民家中,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总书记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动能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情况。

  “回顾革命的历史,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要常学常新。”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每到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总会为红色教育言传身教。此次,他又以“红色足迹”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注入了新的动能。

  “半条被子的故事”的确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与同学们亲切交流时所指出,作为“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红色基因要在你们身上得到体现。革命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手中实现。他把同学们比作“小树苗”,将来会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既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也是历史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讲好红色故事,是新时代永不褪色的主题。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湖南。这里红色资源遍布,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00余处、各种可移动革命文物40余万件(套)、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0余处,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9处。把光荣而璀璨的历史融入生活,湖南书写下了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

  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历史褶皱中发掘那些震撼心灵的人物与细节,于风雷激荡中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寓教于乐的生动形式总能给予人们更多感动。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聆听“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受鱼水情深,体味为民情怀,必能激励我们甘于奉献、自强不息,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发展动能。红色不仅是湖南亮丽的底色,也是发展的动能。近年来,湖南各地不断加强资源整合,抓好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当好红色基因传承者的同时,也为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磅礴动能。以沙洲村为例,这个村以红色旅游为主线,努力培育旅游经济产业链,截至2018年底已全面脱贫,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4000多元提高到12000多元,翻了3倍多。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于此之时,我们更应该用好红色资源这本生动的教材,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到伟大祖国的复兴伟业中。

  我们深信,红色教育常学常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必能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更磅礴的动能。

    总书记湖南汝城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感想5篇习近平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体会5篇生命里的承诺">罗开富《半条被子》故事后续:刻在生命里的承诺重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 已是文化遗产保护点习近平视察湖南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故事


    总书记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坚持“三个导向” 构建保障有力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章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健康安全是基础、是前提、是底线,只有实现全民的健康,才能保障我们民生的安定、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和总结我们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短板、不足和呼声需求。“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对我们卫生防控和人民健康事业敲响了警钟。虽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的群防群控中,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面前,预防预警、先期处置、应急能力等方面的漏洞不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害。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的问题、人民的诉求梳理出来,聚焦“病灶”对症下药,以鲜明的问题导向不断建立健全机制,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力解决好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才能让群众高兴满意,国家安稳有序。

      坚持目标导向,有的放矢构筑起公共卫生体系的“四梁八柱”,推动健康事业不断提升、完善。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防未然、治未病”是最低成本的有力举措。任何时候,被动防御难免会手忙脚乱,造成脱节遗漏,必须要主动作为、提前谋划,理顺机制、完善能力,着眼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应急水平,方能既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又能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面前,做到有条不紊、沉着应对。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葆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预警意识,持续加大卫生基建工程,强化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完善机制的健全和畅通,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搭建好公共卫生体系的“四梁八柱”,“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大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确保在任何时候人民的生命健康都能得到有力保障。

      坚持效果导向,以保障有力的举措、制度,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制度建设是抓手、更是关键。坚持“人民健康安全”这一结果导向,必须首先要建立、完善并扎实落地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强而有力的科学制度,注重从系统性、协同性、完备性方面着力,把解决问题同符合实际、满足人民需求结合起来,确保制度完善、行之有效,既从解决紧迫问题入手,又从制度层面进行谋划安排,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标本兼治;既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又要加强同国际间的沟通合作,做到互促互进、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人民健康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力构建保障有力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全社会凝聚“健康强国”的共识共举,以“中国之制”和人人参与的共谋共建,共同创造我们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共享安康幸福的“好日子”!


    总书记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发展扶贫产业,既“拔穷根”又“谋振兴”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以及村民家中,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发展扶贫产业、巩固脱贫成果等情况。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的一个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今年以来的考察调研中,从柞水木耳,到大同黄花菜,再到弘德村肉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察看、点赞特色扶贫产业,做出重要指示要求。

      特色产业红红火火,村民群众乐乐呵呵,这是沙洲瑶族村脱贫奔小康路上的生动图景。沙洲瑶族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优水果种植,开展“人人有技能”培训,举办农家乐厨师、乡村旅游培训班等,实现35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沙洲村曾经有贫困户30户95人,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沙洲瑶族村的生动实践再一次印证,发展扶贫产业,让脱贫奔小康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能力。

      沙洲瑶族村发展扶贫产业,是湖南“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根本之策”的生动缩影。目前,全省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带动3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从探索出产业扶贫“四跟四走”“四带四推”模式,到引导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跟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再到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扶贫产品知名度,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让“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成为现实。群众的笑脸多了,腰包鼓了,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就足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基也就稳了。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久久为功地做大做强做优特色扶贫产业,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大力培养本地人才,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扶贫产业成为群众脱贫的重要支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路径,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力引擎。

      发展扶贫产业,既要立足当前“拔穷根”,又要着眼长远“谋振兴”。脱贫攻坚的总攻号角已经吹响,中华民族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荣光,在新的征程上,涵养久久为功的韧劲,砥砺艰苦奋斗的意志,锤炼埋头实干的作风,因地制宜、一以贯之地发展好扶贫产业,就必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


    总书记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织“网”筑“墙”,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章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历经抗击疫情的大战大考,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堡垒,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是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公共卫生“防护墙”,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命健康权保障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果断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保障了人民生命权、健康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我们国家已经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并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

      以预防为先导,全面构筑生命健康防线。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方向。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精准施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早期监测预警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建设,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当务之急。强化专业人员培训演练,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教,需要常抓不懈、持续用力。此外,以爱国卫生运动为着力点,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方法,进而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引导人们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一道重要防线。

      以救治为关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这是我们积极探索救治方式的重要体现。当然,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必须健全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救治能力建设、完善设施建设标准,彰显公立医院和综合医院在传染病救治方面的突出作用,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救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板块。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壮大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救治水平的强力支撑。随着医疗资源合理布局的不断优化,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科学高效的救治体系,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以法治为纲领,保护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武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提出了新要求,而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我们从公共卫生法律制度顶层设计上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法治建设的不足,补齐我们在公共卫生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从而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只有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逆水行舟,一篱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我们扎实工作、长期积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既是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修课题。


    总书记湖南考察半条被子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来源和时代价值

      作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长聘教授、博导 陈明凡

      在抗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和抗洪救灾战役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得以全面展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惧任何困难的强大力量。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到铸魂育人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通过学思践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前进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剧,那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群众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石。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人民的方向,这是载于宪法的”,他还首次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的指导原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发扬。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发展观理念的指导原则,以此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向党提出了一系列高难度历史性课题。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得失最终都要由人民做出评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抗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202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打赢抗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以及入夏以来南方地区抗洪救灾战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增进了人民的福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成为这几场攻坚战的主旋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为人类疾病史上所罕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战斗动员令:“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党中央精准施策,统筹安排,动员了一切可能的人力和资源,投入抗疫斗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抗灾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进行,将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中国抗灾斗争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世界人民的赞许,也得到西方国家不带偏见人士的好评。

      天降大任,必先磨砺其志。中国疫情尚未结束,汛情又接踵而来。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暴雨成灾,许多江河水位超过警戒线,党领导人民立即投入抗灾抢险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有力组织抢险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维护好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落在实处。”当前我们党领导的抗疫攻坚战、抗洪抢险战斗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打人民战争。多灾兴邦,中国人民从抗疫斗争、抗洪斗争的实践中更加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人心齐,泰山移”,在团结奋斗的中国人民面前,没有不能应对的考验和挑战,没有不能战胜的困难和风险。

      今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消灭了绝对贫困,标志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全球性难题,有些国家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陷入发展经济学所说的“贫困陷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放前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今日之中国,已使8亿多人民实现了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在70%以上,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案,受到世界人民的赞扬。以人民为中心是决胜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担起责任、真抓实干,只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征中只是阶段性胜利,摆脱了绝对贫困,还要有步骤地逐步摆脱相对贫困,使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美好生活,永不停歇地一步一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核心意蕴。

      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

      人民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具有代续性,代代相传才能生生不息。当代大学生即将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他们这一代手中变成现实。他们信仰什么主义,走什么道路,关系未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抓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培养接班人的当务之急。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到铸魂育人的全过程,从入学教育、德智体全面培养、社会实践到就业指导都要把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放在首要地位。高校思政课在铸魂育人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是相信科学,不喜欢空洞的说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从而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者都具有客观性,但是推动社会的进步要靠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立足社会,为社会作贡献,就必须掌握和践行这个科学真理,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展现人生价值的光彩。在当前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各门思政课程中都包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都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其中,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是选择自己所崇拜的人物作为心中的偶像,作为鞭策自己拼搏的动力和前进的标杆。对大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几代伟人为大学生树立了忠于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光辉榜样,各个时期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也为青年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思想和业绩对青年学生立志铸魂富有教育意义。总之,在铸魂育人过程中科学理论的灌输有助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运用榜样的力量有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二者有机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