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照亮未来】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

熊培云的《思想国》里有这么一篇文章——《汉字与国运》,我看了之后大为疑惑: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革命斗士们竟然曾经有“废除汉字”这么一段“黑历史”。这是我在教科书里从未见过的,中学历史书里只是这样表述:“传统的文言文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做了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对于汉字废止、汉字拉丁化竟没有一丝半点的描述。不再提及新文化运动中的“废除汉字”等过激行为,或许是为了凸显新文化战将陈独秀等人的功绩,或许是为了防止某些阴谋论的产生,但历史岂能掩盖或粉饰?正视历史,反思过往,揭示旧创,除解心结,方能砥砺前行,坦荡高歌。
  众所周知,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一些迫切想要拯救中國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文化,中学西化风潮在中国文化界曾刮起一阵旋风,流风所及,风行草偃。他们以为中国腐朽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承载于汉字,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汉字一棒子打死。钱玄同首倡:“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鲁迅呐喊:“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刘半农疾呼:“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
  诚然,中国的落后固然有文化腐朽的因子作祟,但与汉字何干?再说,一个民族的语言根植于人们的骨髓与血脉之中,岂可轻易废除?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借韩麦尔先生之口告诉我们: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作为后人,当我们在反观这些历史时,我们当然可以将这些过错归咎于历史局限性,也能够谅解当年先行者们的过激言论。但对于历史,我们是否该秉承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态度,将真相呈现给后人呢?正视历史,不避过失,不是抹黑自己,而是为了照亮未来!
  一个向善向上的民族,必先是能接纳自身错误的民族。虽说历史的正确与否应由时间来证明,但是能从过去的谬误中成熟,任众人将你踩成坦途,却是前进途中不可或缺的。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民族以平和之心面对曾经错误的自己。再者,后人本就需要从前世汲取营养与教训。换个角度思考,将这段“不光彩”呈现给后人,正是民族自信的表现。我们在世界这个大熔炉中,难免会遭到诸多外来文化的侵蚀。在内部稳定人心,坚定地守卫本国文化不退化,而是文化守卫战的大前提。先辈们的教训能时刻鞭策、警醒我们,就如汉字一般,是前方高悬的明灯,是慢慢求索路上的依恋,是那些拉丁文、罗马文都不能够代替的、如同前世乡愁般的情怀。
  一滴浓墨滴入宣纸,固然毁了纯白;然一双巧手轻轻勾画,却能化墨为画。历史也一样。拂去历史的尘埃,让过去的黑暗重见天日!它在摧枯,它在哀鸣。它需要我们回首,我们也需要它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