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不知,士之幸也_幸事达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听两个年轻人弹奏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他们弹得很糟。格拉祖诺夫问他们过去听过没有,他们老实回答说:“没有,没听过。”格拉祖诺夫叹了口气说:“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因为未知,所以无畏;因为了解,所以叹息。
  老人的沧桑是因为阅尽千帆,年轻人的朝气是因为对未知的强烈追求,孩子的纯真则是由于他们如同一张白纸,岁月还没有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迹。
  知道越多,越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新鲜感,越容易变得麻木和僵化。因为存有未知,人才能有进步的空间,才会有对未来的向往,才会在人生的一次次选择中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世界才不会千篇一律,枯燥无味。
  而了解太多自身心境又不夠的人容易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不满的情感。朱光潜说:“厌世嫉俗者一般都是妄自尊大。”这话不无道理。在面对一件事时,没见过的人往往感到惊讶,发出不同感情的赞叹声,而见识过的人则无动于衷,反倒失了趣味。
  一物不知者如同一池春水,会因为吹过的风、落下的雨、投在湖心的石子、伫立在水面的水鸟泛起圈圈涟漪,荡起层层波纹。而历经世事而灰心丧气者已成了一潭死水,风吹不动,雨落无声,没有生命在这里驻足,终将沦为消亡。
  《克兰河》中有一句话:“河流有时快有时慢,生活有人恨有人爱。”爱生活的人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像一只雀儿四处啄食钟爱的美味;恨生活的人无所期待,看不到美好的事物,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事实上,这世界上哪有人真的无所不知呢?自谓无所不知的人只是让自己成了一支圆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画着那个已经画好的圆,心在圆心不动,脚也不肯向外伸,就这么把自己困在自己画的圆里。明白自己一物不知的人却会让自己作一把没有极限的卷尺,一直向前走,这才收获了人生别样的精彩。
  “我们钟情痛饮,在地面来去匆匆,像一群受惊的羊。”斯蒂文森在《步行》中做出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求知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未知,才有惊喜。
  一物不知,实是士之幸也!永远能够探索未知,永远拥有新的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人生有尽,而知识无穷,人该像一块吸水的海绵,永远汲取,才不会干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