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三个境界【教师成长的五个境界】

前几天,我和朋友一起去北京门头沟的韭园拜访朋友。韭园号称北京最美乡村,这个小小的乡村,因为诞生了两大历史名人,而声名大噪。一个是“断肠人在天涯”的马致远,另一个是“铜豌豆”关汉卿。历史上元曲四大家,没想到其中两人居然是老乡,携手生在韭园,可见韭园非同小可。
  朋友原来是北京卫戍部队的一个将军,复员之后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干脆在韭园的山顶上租了一所房子,不贵,但极为雅致。下班之后,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清风明月,敞然于心;既能呼吸自然轻灵之气,又与皇城、黄尘隔绝,真是人间美事。
  我们聊得很好,随性参观了将军的书房,大量的墨宝让我爱不释手。将军每天练字长达三个多小时,有时候竞废寝忘食。当天,我欣赏了将军的一幅字,也是他原创的一首诗:
  九龙山下野花旁,
  元宋圣贤集一庄。
  词雅曲幽古韵在,
  天清地朗水流长。
  喝茶的时候,我随口问将军,书法已经到了什么境界。由此了解到,书法界有“唐、宋、元、明、清”五境界之说。所谓“唐”,乃是书法之人的第一个境界。此时,沉迷于书法之中,如醉如痴,如梦如电,不疯魔,不成活,感觉到书法艺术的“甜”,这就是“糖”的境界;所谓“宋”者,乃“送”也。这个时候,书法精进,抓住一个人就要分享一番,享受他人赞美之声,飘飘然,感觉到在收割,在云端,在天堂,恨不得每个人都“送”一幅字,贴纸、贴写、贴裱、贴钱,一贴到底,乐此不疲,醉在其中;所谓“元”者,金钱也。书法突飞猛进,业界声名鹊起,“墨”变成了“宝”,就有了价值;所谓“明”者,“名”也。尽管名利不分家,但逐利到了一定阶段,也会有浮生若梦之感。历史上的富翁多如牛毛,但真正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却少之又少;最后的境界是“清”,到了这个境界,洗去功利之心,看破误煞人的“功名”两字,“不义而富且贵,与我若浮云”,真正回到书法本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书写就是快乐,就是满足。这个时候,外在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内心一片澄澈,宁静如水,云淡风轻,是为“清”。
  虽然这是书法的五个境界,我却想到了教师成长的五个境界——“唐、宋、元、明、清”。刚当上教师时的神气,指点江山的“糖”;教有小成,到处请教师来听课的“送”;东奔西走,各地講课获得劳务费的“元”;再后来,慢慢不在乎“元”了,只在乎会议的规模、层次,希望在更广的层面上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本质上就是求“名”。
  最高的境界就是,教育本身是快乐,因而心情如水,看轻一切。这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园子,我们在园子里挥汗如雨,辛勤耕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卖里面的花草树木,我们仅仅因为喜欢而做,耕耘本身就是快乐。
  这样的理想境界就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