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佛教经典小故事_经典佛教故事3则

你知道适有关佛教的经典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经典佛教故事3则,欢迎阅读。
  放生救鸟得福报【1】
  我一个好姐妹的奶奶心地善良,一心向佛,脖子上常带一串佛珠,走到哪里都小声念“阿弥陀佛”。
  老奶奶在镇上开了个小商店卖杂货,她平时生活节俭,却随时接济村里的穷人。
  每逢赶集时候,周边山里的村民来到镇上,老奶奶就免费为大家提供开水,端出自己的凳子供大家乘凉。
  见到穷困的村民,她就把自己的衣物、食品等送给他们。
  有些山区来的村民太穷,没钱买饭吃,老奶奶就多煮一些饭菜,请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吃。
  老奶奶不仅对人好,对动物也很有爱心,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就收养在家里,见到受伤的小鸟就带回家细心照料,喂水喂食,让它们恢复健康后,再带到树林里放生。
  有一次,老奶奶带着孙女到小镇周边的山上拾菌子。
  俩人刚走到一座小山包上,忽然听见身后一只小鸟急切的叫声。
  老奶奶心想,一定是这只小鸟受伤了,在那里求救呢!她立即带着孙女往回走,要去救那只小鸟。
  谁知俩人刚刚走开,那座小山包就滑坡了,整座小山包瞬间坍塌成了平地。
  如果两人站在山包上,一定会被掩埋。
  老奶奶感叹地对孙女说:“是小鸟救了我们的命啊!”
  那位当年的小孙女,就是我现在的好姐妹。
  她说,如果不是奶奶平时行善积德,小鸟怎么会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大声叫唤呢?再者,如果奶奶没有善心,听到小鸟的叫唤毫不同情,又怎么会获救呢?这都是善有善报啊!奶奶很长寿,一直到几个月前,八十多岁的奶奶才去世。
  好姐妹说,奶奶往生的时候很安详,没有一点痛苦,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犹若睡着。
  据说,往生时现场出现种种瑞相,令家属叹为观止,因我未曾亲眼所见,这里便不细说。
  金色莲花字典【2】
  有一次,南泉普愿禅师偶然到达一个村庄,不料见到庄主在庄外迎接。
  这使南泉大为惊讶说:“我凡是要到一个地方,事前从未告诉别人,你怎么知道我今天要来呢?”
  庄主回答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到土地公说你今天会来,所以就出来迎接。”
  南泉叹口气说:“这是我修行还未到家,所以才会被鬼神看到呀!”
  若鬼神可见,则仍在“有”里,要“空”到鬼神不见才是极处。
  处辉真寂禅师就任方丈那一天,一位和尚问他:“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地上常常开出金色莲花,今天你就职方丈,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祥瑞呢?”
  真寂说:“我只是扫却门前雪罢了!”
  南泉禅师与真寂禅师告诉我们的是同样的东西,真正的大道不需要任何神通与炫奇的涂染,地涌金莲当然是很好的,但没有金色莲花的平常时候,也是很好的。
  玄妙能动人,却不如平常平易来得真实有情味,让我们人我两空,善恶具离。
  修行人因此不必炫耀神通,也不要执着神通,同样,对待有神通的人,也要有平常的心。
  神秀的徒弟道树禅师,和几个学生住在山上的时候,常出现一个异人,穿着奇怪,讲话十分夸张,并能随意变化,常化成佛、菩萨、罗汉等等形象。
  道树的学生都很害怕,但也不能对他如何,这位怪人一连作怪长达十年之久,最后终于消失了。
  道树对弟子说:“这个术士为了欺骗人心,施出千方百计,我应付他的方法,只是不见不闻。
  他的诡计虽然层出不穷,总有使完的一天,我的不见不闻则是无尽的。”
  僧稠神师住在嵩岳寺时,跟随他的有百位僧人,寺里的泉水正好够喝。
  某天正在诵经,有一位妇人,穿破衣夹着扫帚,坐在台阶上听经,众僧便呵谴她,妇人脸有愠色,以脚踏泉,泉水立刻就枯竭了,人也随之化去。
  众僧惊慌的禀告僧稠禅师,禅师叫了三声“优波夷!”妇人才现身。
  禅师说:“众僧行道,宜加拥护。”妇人用脚拨泉水,水即上涌,众人才知她是神人。
  僧稠在鹊山修行时,也有神来挠之,抱肩捉腰,气虚项上,僧稠因而入甚深禅定,九日才起。
  后来,他住在怀州王屋山,闻两虎相斗,咆声震动山林,僧稠用锡杖丢去,两虎止斗而去,这时有两卷仙经出现在他的禅床,他说:“我本修佛道,岂拘哉中长生者科?”说完,仙经就消失了。
  当他移住青罗山的时候,有时打坐疲困,在床前舒脚,便有天神来扶脚,令他重新跏坐。
  这使我们知道,修行者四周必有神异之事,神人或扰或助,那是犹其余事,若能心净神空,则神通是自然的外境,既是外境,就应该放下。
  感动强盗的大孝子【3】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
  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
  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
  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
  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
  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
  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
  然而,蔡顺并没有拿。
  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里的官员来了。
  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
  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
  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
  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
  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
  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
  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
  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
  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沈。
  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
  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六祖坠腰石【4】
  六祖,即中国禅宗法系第六代祖师,名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唐僧玄奘之后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和尚。
  坠腰石,据说是他当年求师五祖,初入寺庙做舂米役工坠在腰间借以助力的一块石头。
  传说慧能俗姓卢,父亲原是作官的,唐高宗时被贬,流落到新洲(今广东新兴县)为百姓。
  慧能出生不到三年,父亲便死了,他和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以后年纪稍长,便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去卖,换得一点钱粮,奉养老母,过着贫穷潦倒的生活。
  在这种朝愁暮煮的境遇里,他慢慢产生了一种仄世思想,热望着能另找到一条出路。
  唐高宗咸亨初年,一天慧能挑柴到集市上去卖,路过一个处所,听到有个刘氏女尼念诵《金刚经》,便问:“这经是哪里学来的?”女尼回答说:“是五祖弘忍禅师教授的。”并告诉他:读了此经,即可见性成佛,免除人世间的苦难。
  这一下,慧能认为找到了出路,便到附近乐昌县一个寺庙里,拜一个叫做智远的和尚为师学经。
  慧能出身寒微,扁担倒下来不识是个一字,阅读经书,自然不能。
  但由于他有非凡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常常与智远和尚谈经论典,滔滔不绝,使智远和尚探深佩服,自愧不如。
  当时黄梅五祖弘忍在国内外名望很大,智远和尚便劝慧能到弘忍门下深造,以便求得印证。
  于是,慧能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离开乐昌,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投奔五祖而来。
  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一个赤脚草鞋、蓬头垢面的年轻人来到黄梅,求见五祖。
  五祖打量了一下这个瘦骨嶙峋的来访者,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有什么事?”
  年轻人答:“弟子岭南人,名慧能,到这里来不为别的,只求作佛!”
  弘忍见慧能答得还很流利,不禁顿生好感。
  当看到他一身岭南土人的穿戴,立即收敛笑容,放脸骤色地喝道:“你是獦獠,也想成佛吗?”
  慧能毫不畏怯,从容答辩道:“人分南北,佛性也分南北吗?獦獠与和尚不同,佛性却是没有差别的!”
  五祖觉得自己问得很有势头,谁知慧能答得也不含糊,知道这是一个人才,心里十分高兴。
  但是慧能倒底聪不聪慧,入寺后经不经得起艰苦生活的磨练,他还要考慧能一考。
  五祖不动声色,问慧能:“你有诚心?”
  慧能点点头。
  五祖立即命沙弥儿打来一盆开水,端到慧能面前,道:“你如有这个诚心,就请洗足吧。”
  慧能望着盆上冒着的滚滚热气,爬起身,二话不说,拔脚返身就走。
  小沙弥儿上前拦住,进:“小师傅没有诚信,不求佛了?”
  慧能指着盆里的开水,一语双关地说:“偌大的寺庙,却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还强留下作甚?”说罢,撒开大步而去。
  五祖非但不怒,更加喜形于色,又立即取出一银针插在一块冬瓜皮上,着小沙弥追赶慧能,交付于他。
  小沙弥追上了慧能,递上五祖送的东西。
  慧能接到手中一看,见是冬瓜皮上插了一根银汁,立即明白了五祖的用意:真心留他过一个冬天。
  他心里一喜,返回身又来到五祖面前,躬身一揖道:“谢大师收留。”
  五祖仍不动声色,淡淡答道:“你就到磨坊踏舂去吧。”
  小沙弥将慧能带入磨坊踏舂。
  慧能个子瘦小,身轻舂重,怎么使劲也踏不动。
  他坐在舂耳上想:过去在家乡卖柴时,一担柴卖去了一头,另一头不好挑,是靠系一块石头保持平衡才挑动的。
  现在不是也可以借一块石头助力吗?于是他从山上搬来一块三十多斤的石头,坠在腰间,果真把舂踏动了。
  慧能正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后来才得以独到的见解,变天竺式的佛教为中国式的佛教,创立了新的中国禅学,取得了成功。
  明代诗人王瀚在一首题为《坠腰石》的诗中赞道:
  块石绳穿祖迹留,曹溪血汗此中收。
  应知一片东山月,长照支那四百洲。
  至今,这块麻灰色的坠腰石,仍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五祖寺内。
  这是一块十分奇异的石头,大约有二尺对径,棱角方圆,油光闪亮,还可以隐约看到昔日绳穿的痕迹,真是似玉非玉,似石非石,奇妙之极。